艾倫‧魏斯曼 著  木馬文化

  老實講這本書當初看書名時,我腦裡浮現的東西一個是最近很紅的《我是傳奇》,至於另一個則是馬格麗特‧愛特伍的《末世男女》,基本上這兩本書雖然情況有點差距,但都是在描述人類(近乎)滅絕後,主角孤身一人在過去文明遺跡中力求生存的故事,同時力求生存以外還要忙著尋找其他仍未滅絕的人類,以及想辦法連絡外界。(好,《我是傳奇》我還沒看過,不過按照目前線索差不多是這樣了)


  接著我發現我錯了,這不是什麼末世最後人的心理描寫小說,而是很認真的一本DISCOVERY,沒錯,就像DISCOVERY。


  管你是人、動物、昆蟲等什麼東西,甚至是整個世界,一生不管如何必定得面對生與死(創造與毀滅)兩個問題,而身為人類,我們之所以較其他物種優越(麻煩?)的其中一個地方就在於,我們不只自己活的好好就行了,我們還要知道所有的東西世怎麼創造、怎麼毀滅的,而創造之前是什麼、毀滅之後會怎樣?嘖嘖,科學家愛死了。


  其實說這也不只是『科學家』們關心的,這樣講好像太有侷限性了,總之只要是人多少都會好奇這種問題,各位看倌小時候絕對也有問過父母『我是怎麼來的?』吧?至於死了之後的問題嘛,因為習俗的關係,很少小孩子會了解什麼叫死亡,但會問『什麼是死』、『死後會怎樣』的也不是沒有,沒錯,所以說追尋這兩個問題根本就是人類內鍵本能之一。


  所以不管是什麼神話,北歐也好、基督也好、華夏也好,一定都會有創世神話,不得不說這些東西人類學家愛死了,畢竟這就是原始人類社會風俗與習性的一種反射啊;然後滅世神話更是不能少,聖經有啟示錄,艾達經早就把諸神黃昏寫好了。古代嘛,科技不發達,但人的求知欲是不會這樣就減退的,所以這時候宗教就來了;而到了今天,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於是我們對於創世與滅世也有了更科學、更準確的一套說法。(當然,也不是絕對準確,我們也不知道背後是不是有不可言說的意志在操作。)


  所以基於這些原因,像《沒有我們的世界》這類書便誕生了。


  前頭提到,這就是一本DISCOVERY,或許是我在這類型的閱讀上還太淺薄了吧,我也只能舉出這個最家喻戶曉的例子。


  但還是得說,這本給我的感覺確實就是如此,看著那對自然生態細膩的描述、帶著專業知識卻又不致晦澀難懂的筆法,以及略帶戲劇效果的畫面切換手法,雖然說這種感覺很難說,但讀著讀著我就是會有一種『很DISCOVERY』的感覺產生。


  當然因為媒介的不同,比起DISCOVERY,本書雖然是少了一點笑料,但相對地傳遞的知識量也更為豐富準確,讀起來可謂是飽足感十足呢。


  說到裡頭提出的有趣觀點,這就不得不提關於全書一開始的重點--『人類滅絕』。


  閱讀這本書的期間,我常常有事沒事就在學校問人他們對於『人類突然集體滅絕』的看法,答案清一色是世界會更好,污染會通通消失,這是很常見的論點,可是……真的嗎?


  先看看我們為這個地球留下了多少東西,然後在想想我們突然消失的話會如何?生態破壞、濫墾山林、垃圾囤積、溫室效應這些問題算還好,至少在算的出來的時間內地球都可以自清,但是重金屬呢?放射線呢?更別說終極大魔王--鈾238了,喂喂,這個傢伙的半衰期可是四十五億年耶,跟地球現在年齡差不多,你說人類能夠造出了這種超可怕的輻射污染物接著就一走了之嗎?


  人類不能瞬間滅絕,絕對不能,也不能在短時間內滅絕,至少先給我想出個補救方法再說!


  不過看來看去,等到人類的想出解決方法的日子恐怕是……而且我們還不保證再次此期間我們不會創造出其他破壞力跟鈾不相上下,甚至超越的產物,所以人類真的能『心安理得』的消失那一天,實在好遠哪,比巴別塔直達天聽的日子還遠上幾百倍啊。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還是消失的好,當然不是短時間全滅,書中也有提到一種支持人類滅絕的組織,可不是什麼恐怖份子與偏激狂的武裝組織,講白了只是要促進全世界嚴格實施一胎化而已嘛,是說在台灣現在社會來說這根本就沒問題嘛……


  哩哩雜雜講一堆,總之,算是本很有趣的書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gmk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