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德意志一詞在定義上,就地理而言係指現今德國與奧地利一帶地區,就民族而言則是該地區生活的日爾曼族裔,這支民族在中世紀先後經歷了羅馬滅亡的黑暗時代、查理曼的法蘭克王國,以及著名的神聖羅馬帝國,接著便來到近代拿破羅戰爭後的德意志邦聯。


一、西羅馬的覆滅:


  四世紀後期,匈奴人在不知名的原因下西行,原因不明──普遍說法是遭漢朝驅逐──,西來的他們開始對黑海等東歐地區的歌德人發動攻擊,引發一連串的骨牌效應,歌德人為躲避匈奴人亦繼續西行,將日爾曼人的部落趕到更西方。


  日爾曼部落為了生存,也因為他們本性尚屬野蠻,於是在西遷過程中便組成許多零散的武裝團隊;當時西羅馬帝國內部腐敗嚴重,皇帝寶座已淪為以武力高低決定,許多軍閥為了爭奪帝位,遂大肆擴充個人軍力,此時這些走投無路的日爾曼軍團便成為他們最好的選擇,到了最後整個帝國內已有30%到35%的軍隊為日爾曼人。


  然而這些日爾曼部落缺乏紀律,對於軍閥們也只是抱持著混口飯吃的心態,心之所向仍是原本的軍團首領,對帝國毫無衷心可言,還很容易遭到收買,因此後來當匈奴大軍壓境時便作鳥獸散,還有些在匈奴軍隊或被壓榨已久的西羅馬人名賄賂下幫助發動暴動,導致西羅馬面對匈奴時幾乎毫無招架之力。甚至到了後來首都羅馬還是被日爾曼人所攻陷的。


二、法蘭克王國與其的分裂


  之後日爾曼民族的歷史來到法蘭克時代,五世紀末法蘭克王國建國,經歷了墨洛溫王朝後,在由查理曼大帝所創見的加洛林王朝來到巔峰,但其盛世僅維持到其子路易一世(又稱虔誠者路易),路易的三個兒子為爭奪王位相互內戰,最後已簽訂《凡爾登條約》收場,將法蘭克王國一分為東、西、中三個王國。


  這三個王國分別由日爾曼人路易、禿頭查理以及洛泰爾統治,其中中法蘭克王國在洛泰爾死後又由其三位子嗣再次三分為洛林、普羅旺斯以及義大利北部三處,但洛林及普羅旺斯的統治者沒過多久便過世,路易及查理於是簽訂了《墨爾森條約》瓜分掉這兩塊土地,北義大利則保持原狀。


  在此條約之後,今日德、義、法三國的雛型也大略底定,西法蘭克王國之後由雨果‧卡佩建立了卡佩王朝,直至今天的法國;東法蘭克王國則接著成立了神聖羅馬帝國。


三、神聖羅馬帝國的創立


神聖羅馬帝國國徽,很經典的雙頭鷹,現在許多東歐國家的國旗都還有這個特色

  東法蘭克王國境內尚有五個公國,彼此之間關係皆不算友善,造成王國屢遭北方諾曼人與東方馬札爾人侵略。


  十世紀初,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成為東法蘭克帝國國王,創立了薩克森王朝,然而事實上亨利在加冕時拒行包括途油禮等宗教儀式,故在定義上他並不是為合法的國王。而在較為嚴格狹義的意義上,整個『德意志』民族的歷史在此才開始。


  之後的繼任國王鄂圖一世是個強悍的君主,對內他主張自己對各公國擁有最高權力,雖引來諸大公的不滿與叛亂,卻被他一一鎮下;對外他先是以武力征服波西米亞,再接著擊敗德意志地區長久的惡夢馬札爾人──這迫使他們停下腳步,建立了後來的匈牙利──,更模仿當年查理曼大帝橫越阿爾卑斯山,擊敗義大利地區威脅教廷的倫巴底人,建立了與教廷的情誼。


  基於此情誼,於是羅馬教宗若望十二世的加冕下開啟了神聖羅馬帝國──亦有說法是應從查理曼開始算起──,帝國由洛林、薩克森、巴伐利亞等公國組成,之後又有義大利北部及勃艮地的加入。


  在創國之初,帝國因義大利領地問題一直與拜占庭帝國有所紛爭,對教廷方面也因教皇人選問題產生衝突,但在鄂圖的強硬作風下,最後不但教皇人選首開先例由其指定,就是強大如拜占庭在領地上也只能讓步,神聖羅馬帝國就在這般風光中建立。


四、帝國的紛擾


  帝國創立後,每一公國大公皆希望獲得帝位,於是展開各種明爭暗鬥──只差沒內戰──,,與教廷的關係更是每況愈下,來到亨利四世時,他堅持要掌握德意志與義大利所有地區的主教敘任權,此舉引發教皇格里高七世的嚴重不滿,兩人相鬥之下亨利被逐出教會,成為非法皇帝;雖然之後亨利再度恢復教籍,但這場鬥爭並未停止。


  德意志地區的諸侯們由於過去不滿亨利的非法皇權以及對待教會的態度,遂扶植另一位新王──士瓦本公爵魯道夫聯合教會企圖推翻亨利,可這次叛變最後仍被鎮壓,亨利更宣布罷黜格里高,改立新教宗克雷芒三世,並接受其加冕。


亨利四世:你掉的是這個金權杖,還是這個銀璽章?(誤很大)

  亨利與格里高的衝突最後在教皇寶座經歷一連串的更易之後,以格里高死於流亡途中,亨利四世政權遭其子亨利五世推翻告終;綜觀歷史,亨利四世不是神聖羅馬帝國最重要或最偉大的君王,卻是帝國歷史上最為人所知的一位皇帝。


  十四世紀的皇帝理查四世為尋求諸侯對其子繼承權的認同,搬佈著名的《金璽詔書》,規定往後皇帝要由國中的七位選帝侯──三位主教,三位大公以及波西米亞國王──選舉選出,此舉更令皇位形同虛設,甚至曾空置二十餘年;且在定義上,選出的人僅能算是德意志國王,尚須經由教皇認證加冕才算是真正的神聖羅馬皇帝。


理查四世與金璽詔書


五、三十年戰爭


  神聖羅馬帝國的國力就在這些諸侯的鬥爭中逐漸衰弱,且因缺乏足夠的土地維持稅收收入,情況更是每況愈下。十六世紀時馬丁‧路德引發的宗教改革分出天主教與新教兩個教派,屬於天主教的神聖羅馬帝國大公費迪南為興揚教義,遂對波西米亞地區的新教徒展開一連串的壓迫,甚至拆毀教堂,最後波西米亞馬的新教徒反抗,軍隊直逼當時的首都維也納,但最後仍被帝國與西班牙的聯軍所鎮壓。


  波西米亞回歸帝國後,法國等歐洲國家卻不願看到哈布斯堡王朝繼續擴張,於是在法國首相黎舍留的提議下,英國、法國、丹麥、何來組成了反哈布斯堡聯盟,同年丹麥再三國的支持下出兵進戰德意志地區西北部,英國也派兵增援,帝國節節敗退;然而最後在以華倫斯坦為首的波西米亞傭兵幫助下,帝國仍舊擊退敵人,甚至擊倒丹麥控制薩克森地區,將勢力伸向波羅的海。


華倫斯坦,我可以想像他像大總統一樣開軍刀無雙的畫面


  由於帝國勢力伸向波羅的海,瑞典也感受到威脅,於是在法國的援助下出兵攻擊,但依然被西班牙與帝國的聯軍擊退。


  經歷了一連串的失敗,最後法國終於親自出馬,雖然一度被反攻回本土,但後來不但西班牙海軍遭到荷蘭擊敗,神聖羅馬的軍隊也在法、瑞聯軍下被攻陷大半,但戰爭至此雙方皆已疲憊不堪,最後簽訂《西伐利亞條約》告終。



紅衣主教黎舍留,也就是《三劍客》裡的最終BOSS


  三十年戰爭的影響除了德意志許多領地遭法國、瑞典瓜分以外,此條約影響最深,條約中各公國不但能有各自的宗教權,甚至還有獨立自主的外交主權,此一條約無異是加速帝國的分裂。


六、帝國衰亡


  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爆發,法王路易十六與皇后瑪莉被送上死刑台,而瑪莉的哥哥正是當時的神聖羅馬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為了妹妹,同時也為防止『公平、自由、熱誠』如此威脅皇位的思想散佈開來,利奧波德遂與普魯士等歐洲國家組成反法聯盟,但他還來不及完成便暴斃。


  隨後他的兒子弗朗茲二世繼續他的政策,與英國、荷蘭、薩丁、普魯士、西班牙等組成第一次反法聯盟,但沒過多久便被拿破崙打敗。


  接下來趁著拿破崙軍隊被困埃及之際,弗朗茲再次聯合土耳其與俄羅斯崇第二次反法聯盟,但同年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取得大權,再次擊敗聯盟。第三次反法聯盟成員則有英國、俄國、瑞典、那不勒斯,同樣已失敗收場。


  在拿破崙的威逼利誘下,許多邦聯成員紛紛出走帝國,最後在拿破崙的最後通牒下,弗朗茲二世放棄帝位,並且解散神聖羅馬,帝國就此滅亡。


  綜觀歷史而論,雖以羅馬為名,但真正繼承羅馬帝國精神的乃是拜占庭帝國,神聖羅馬帝國自十三世紀後便名存實亡,且從未已正統身分存在過。伏爾泰曾批評:「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不是帝國。」


------------------

這是學校德文課要找的報告,老師說題目自訂,只要跟德國有關的就行了,於是乎一開始我說了要作歷史類的,本組沒人有意見;然後我說都作二戰納粹太無聊了,來作中古世紀好了,他們說隨便,然後接下來我就爆走了……什麼德國歷史?反正只要發生在德意志地區的通通寫進來啦,尤其神聖羅馬這個更不能少。


不過啊,在班上我可以用這個報告電人,但po上網的話……我已經做好被人電的心理準備了,歡迎各位指正,是說這是我第一次這麼認真弄德意志地區的歷史,之前都在英法徘徊的說……(沒辦法,那裡名人大咖太多了)


最後,為什麼最上面要放新天鵝堡?沒什麼,只是不想讓版面太單調就順手放了。(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gmk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